编者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蚌埠市劳动模范、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广龙以创新的思维,打造出匠心、暖心、恒心、创心的新时代劳模别样风景,为跟着劳模去创新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守着初心去创新
——蚌埠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广龙“跟着劳模去创新”工作季
“心之所向,素覆以往,用坦净的小我陪自己夜渡荒芜、风景如画,用初心的大我为社会竭尽砥砺、求新奉献”。
蚌埠市劳模、百名优秀青年马广龙对生活工作、对劳模创新有着他独到的见解,作为交通信息化工程高级工程师、蚌埠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一等奖获得者,他以技术工作者的思维创新为根植,不断探索交通发展新策源,打造出用匠心、暖心、恒心、 创心的新时代劳模别样风景。
用匠心,推动蚌埠交通科技创新的高度。作为较早期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马广龙面对当时几乎空白的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没有气馁、没有茫然,开始自己带领人员动手组建蚌埠交通系统第一个单位局域网,编写开发了蚌埠市水上交通行政执法一体化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该项目获得蚌埠市职工科技创新一等奖,告别了水运监管、执法、搜救、管理手工原始方式的历史,填补安徽水运执法管理的空白。参与完成了蚌埠交通综合执法网上公开运行系统(全省首个)项目建设,获得蚌埠市委、市政府“2012年度工作创新奖”,得到国家预防腐败局肯定并确定为联系点,以此为原型省交通厅交通开发了全省交通综合执法系统。同时还牵头或参与了全市交通系统、全省海事多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全面提升了行业信息化水平。
用暖心,融入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温度。作为技术加管理“双肩挑”工作人员,马广龙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创新工作方法,在蚌埠海事局信访办主任的岗位上,圆满完成跨度5年的近400人的蚌埠港口装卸公司破产工作、妥善处置近200人的新时代包装厂信访积案、顺利完成近100户老职工宿舍拆迁协调等诸多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在蚌埠道路运输服务中心的副主任不到一年中,全面落实放管服和“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通过全面优化道路运输行政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等措施,结合“省部共建系统”,真正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趟、只进一扇门的服务模式,同时协调妥协解决了怀远城乡一体化改造70多民车主信访突发事件、省市信访部门高度关注的神垕包车信访案件、久拖未决的温岭线路信访案件。
用恒心,注强交通行业跨越发展的力度。他始终胸怀交通行业发展全局,作为主笔人或参与人,先后参与完成了安徽首个市级《蚌埠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蚌埠市港口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皖北(蚌埠)航运枢纽发展规划研究》《蚌埠市集装箱运输调研报告》以及交通运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制定和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推动了淮河首个集装箱码头等多个港口、蚌埠市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等一批项目实施,为蚌埠推动打造淮河(蚌埠)航运中心、蚌埠物流承载城市打下基础。
用创心,赋能乡村振兴科技物流的深度。“作为土生土长的的农村人,早期听到的是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要解决新的时代命题:想振兴搞物流”,履新伊始马广龙就在思考如何补足农村客流、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让农村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交通客货一体化、现代化的均等服务,探索在推动落实“村村通”工程,实现蚌埠55个乡镇、875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车的基础上,如何全力以赴在推动两个加速上做文章,一是加速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工程。积极协助推动全域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全市现有农村客运班车模式向新能源绿色公交模式转变,目前已完成怀远县公交一体化建设,近60万村民过上了坐公交出行的新日子,现正在开展固镇公交一体化改造。二是加速科技赋能县乡村 “三级”物流工程。在全省创新提出了“三个一”(一个物流站点标识牌、一个物流服务协议、一个物流服务公示板)为特色的农村物流建设措施,推动建成了12个县级农村物流中心、55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951个村级服务点,基本建立覆盖全域的县乡村的三级物流网络体系。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利用菜鸟驿站等大数据技术平台整合多个物流资源,将农村物流深度嫁接在村村通和公交一体化工程之中,实现客货邮一体化融合、线上线下信息化融合,建立较为完善的“村民抬腿既远行、货物在家既出门”的全链条、全方位的无缝斜街式现代化交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交通服务与物流数字化治理能力,让前交通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作为市党代表马广龙始终用一颗无悔的初心和对事业满腔热情,认真践行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精神,努力把劳模活成有着更执著的信念、更丰富的内心、更丰满的人生的最美新时代劳动者,以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时不杂的坚守不辜盛世、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