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寻找劳动者的精神源泉

编辑日期:2023-10-25 09:11作者:zhanglele信息来源:蚌埠市总工会阅读: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寻找劳动者的精神源泉


    小时候,有充足的时间,却总不爱读书,甚至觉得是一种负担。长大后,再抽出完整的时间,悠然自得地去阅读一本好书,已然显得珍贵而奢侈,可还是忍不住要多看看。
一本经典,或是讲述几个精彩的故事,或是揭示一些深刻的道理,或是让夜空繁星闪耀,或是让心中信仰坚定,或是平淡朴实却久久不能释怀,或是震撼人心而令人心驰神往……总会让人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感慨不已,延伸世界观更为广阔,洗涤人生观更为清晰,修正价值观更为正确。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经典之书,总书记不畏艰辛、以苦为乐,潜心学习、敢作敢当,心系人民、志存高远,以七年切身经历激励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奋斗的幸福观,是我们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楷模!自2017年该书出版以来,已认真阅读学习多遍,每隔一段时间却总要再温习一遍,每次学习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和新的指引。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教会我们要敢于吃苦、攻坚克难,以塑造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坚强性格。习近平是当时上山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1969年1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那时的他,还不满16岁,比我们绝大多数当代青年工作的时间都要早的多。他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但毫无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一干就是七年,一连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连村里的人都纷纷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他也被称赞为“吃苦耐劳好后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他深知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深入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也塑造了他知难而进、处变不惊的坚强性格。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教会我们要主动学习、细致挖掘,以练就披荆斩棘、游刃有余的过硬本领。他读书很勤很忙,没有时间创造时间。繁重劳动之余,白天利用短暂休息时间抓紧看书,没有电灯的晚上用煤油灯也要看书到深夜,熏得鼻子发黑脸也发黑。他读书很广很深,古今中外广泛涉猎。不仅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知道得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历史著作、国外优秀文学作品等也都了然于胸,所以他擅长引经据典,所以他能够给老百姓讲北京、讲国外、讲名著,慢慢地融入老乡中。他读书很精很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止读一本书本身,更是要弄懂书内所讲以及为何讲,更是搜罗相关书籍对照阅读、全面了解、深入挖掘,更是与人交流探讨、讲述分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是因为他爱学习、勤学习、善学习,才让他保持思想活力、启发人生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传承文化底蕴,把握历史规律、练就过硬本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教会我们要善于创新、敢作敢为,以铸牢自强不息、勇毅笃行的担当精神。习近平同志担任大队党支书时,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特别兴奋,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北高原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村民们开始用沼气做饭,后来还用沼气发电,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一举打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短短一年多时间创造“多个第一”,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正是因为他敢于担当、敢做敢为、敢于并善于创新,经风雨、见世面、接地气、通民生、懂国情,才让他坚定初心、矢志不渝,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之作,应当成为人生常态。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不同心态,都有可读并当读之书,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读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书籍……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向社会学习、向百姓学习、向优秀者学习。读书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唯有勤读、泛读、精读、研读,方能以见识做引领,以学识做底蕴,以才气做锋芒,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宽,越走越高。